关于廊坊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17年4月11日在廊坊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廊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朱建强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廊坊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6年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狠抓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围绕稳增长,强力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规模,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经济发展呈现实力提升、活力增强、转型加快、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围绕调结构,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推进钢铁去产能,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围绕促协同,抢抓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微中心”集中承载地谋划等重大机遇,积极对接顶层设计,全面深化与京津合作,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围绕优环境,强化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深入实施压煤、减排、增绿等各项工程,强力推进气代煤、电代煤实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围绕增活力,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围绕惠民生,强化稳就业、增收入,大力推进医疗、教育、体育、安居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在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706.3亿元,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76.5亿元,增长6%。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202.4亿元,增长15.1%。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315.3亿元,增长12%。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1%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78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58.5亿元,增长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81.9亿元,增长10.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38.7亿元,增长11.6%。
协调发展取得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4633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286元,增长8.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09%。
开放发展取得新进展。出口总值完成152.7亿元,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完成8.02亿美元,增长6.1%。
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52%。PM2.5浓度下降22.4%。森林覆盖率达到28.91%。每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均达到或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共享发展取得新成效。城镇新增就业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以内。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开工量1.11万套。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93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5。
总的看,在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比预想的大,取得的成效比预期的好,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29项年度计划指标中,有28项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仅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低于计划目标1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居各设区市第2位,主要原因是列统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和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偏少等。
同时,经济运行中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振,企业综合成本上升,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二是产业结构矛盾仍较突出,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房地产市场调控任务较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仍需加快培育。三是生态环境改善任务艰巨,大气、水等环境质量亟待改善,环境综合治理仍需持续加力。四是要素制约依然突出,建设用地指标缺口较大,落实用地占补平衡指标难度越来越大,企业用工难、融资成本高等情况尚未得到有效缓解,水、电等要素保障压力越来越大。
二、2017年主要发展目标
全面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7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设置综合实力、加快转型、对外开放、绿色发展、改善民生五大类32项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20项、约束性指标12项。
——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左右。
——经济结构加速转型。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左右,其中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5%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左右。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59%。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4件。
——改革开放平稳推进。出口总值达到152.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8.4亿美元。
——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每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到42.7立方米。PM2.5浓度下降到62微克/立方米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每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社会民生稳步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3%左右。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8%左右。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提高1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5.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0.81万套。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
紧紧围绕市六次党代会提出的“两大奋斗目标、四大发展定位、五个走在全省前列”要求,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需切实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提质。落实“率先走新路、努力走前列,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要求,坚持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在“稳”的前提下力求关键领域有进取、有突破,在“进”的基础上提质增效,努力推动全市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生态建设、民生保障、维护稳定走在全省前列。二是坚持协同发展、重点突破。牢牢把握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建设、雄安新区设立等重大历史机遇,围绕“三区一地”功能定位,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加速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深化与京津合作,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力促交通、生态、产业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三是坚持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钢铁去产能,着力改善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着力做强“大智移云”首位产业,加快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促发展动能加速转换,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四是坚持改革开放、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创新理念,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引领,坚定不移推进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重点突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推动外贸优化升级,务实开展区域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动力。五是坚持民生改善、共享红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更加注重增进人民福祉,对标京津找不足,全力推进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各项工作,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逐步缩小与京津落差,努力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
三、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为实现201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促投资、扩消费、稳出口,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1.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开展“重大项目建设转型升级年”活动,确保投资增长对经济发展拉动不减弱。实施项目建设“十百百千”工程,重点推进33项省重点项目建设,其中计划新开工项目18项,续建保投产项目8项,重大前期项目7项;全力推进2项列入省重点推进的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推进146项集中开工重点项目建设;安排新开工市重点产业项目100项;谋划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000项,其中建设项目700项。强化项目督导推进,继续实行月通报、季督查、年终考核等行之有效的项目推进机制,深入开展集中签约、集中开工、集中拉练活动,对省重点项目和部分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实行市级领导分包,力促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达效,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全面落实中央和省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适时研究推出新的鼓励社会投资项目,不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2.打造消费新增长点。实施扩消费专项行动,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扩大消费政策措施,着力扩大服务消费,特别是拓展绿色消费、信息消费、夜间消费等新兴服务消费。全面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打造以乡村休闲、影视文创、温泉养生、骑行竞技为主的京津冀休闲目的地,不断提高廊坊旅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切实抓好限上商贸企业培育,力促社会消费较快增长。
3.力促出口稳定向好。全面落实稳定外贸政策措施,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支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工程带动等方式扩大出口。深入落实国家支持外贸发展政策以及出口信保等政策,开展精准帮扶,推动政企、银企对接,促进全市外贸增长。扶持外贸主体做大做强,注重提升外贸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鼓励外贸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外贸企业集团。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推动发展动能转换
1.坚定不移推进钢铁去产能。切实把退出全部钢铁产能作为贯彻中央和省钢铁去产能决策部署和实现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9月底前确保退出1家钢铁企业全部产能,年底前力争再退出1家。积极探索“市场化去产能”新路径,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主体,通过PPP合作模式,实施钢铁产能退出,同时加大对保留“吃钢”企业的升级改造创新力度,通过引进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实现升级100家,达到新旧动能有机转换,创造廊坊以企业转型再造促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区域转型发展的新模式。
2.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大力推动以“大智移云”为首位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式发展,着力打造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以华夏第6代AMOLED和京东方二期为龙头,推动核心材料、关键设备、玻璃基板、VR等上下游产业加速聚集。大数据产业集群,以华为云计算、联通华北基地、润泽大数据、中鼎云等为基础,推动东华软件、掌网科技、科大讯飞等数据利用和数据开发企业向基地集中。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以京东电子商务集群、阿里巴巴菜鸟智慧物流、新陆港物流产业基地、鑫海陆地港等为核心,推动现代物流业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业集群,以固安无人机产业园、霸州应急救援装备生产基地等为依托,以中安信碳纤维、精雕数控机床、维特根筑路机械、航天振邦为核心,推动相关项目加速落地建设。现代服务业集群,深入实施服务业重点行业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以国际冷链商贸物流中心、安邦保险后援中心、超星图书馆、君晖数字产业园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培育以燕达国际健康城二期、颐康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央视传媒高科技拍摄及制作工场、华夏文化影视产业园等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全年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76家。
3.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向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电商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层次,打造“廊坊制造”知名品牌,推动传统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计划,推进“机器换人”工程和数字化车间改造,推广应用智能数控设备、传感识别技术、制造执行系统等先进装备与管控技术,全年实施工业技改项目500项。推动“互联网+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大城红木家具、绿色保温建材和文安胶合板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推进传统企业从营销互联网化和渠道互联网化逐步向产品互联网化转变,加快培育一批“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和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4.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落实我市科技创新“1+4+N”系列政策措施,实施“苗圃”、“小壮大”、“小升高”、“上市”等工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发展,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3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85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挂牌上市企业25家。做大做强一批创新创业平台,重点推进华航e创空间、润泽大数据应用众创空间、浪潮大数据孵化器等平台建设,全年新增众创空间和孵化器20家以上,新增孵化面积20万平方米。实施人才兴廊工程,推动和深化院士科技合作,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国家“千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建设廊坊智库,全年争取新建院士工作站3家,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团队12家。实施发明专利提升工程,推动专利技术的转化和产业化。
(三)紧紧把握协同发展机遇,推动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1.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借势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积极落实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推动北三县一体化发展,打通与京津的“断头路”、“瓶颈路”,实施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联防联控,积极开展教育交流合作,大力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努力缩小与京津梯度差。抢抓北京新机场建设机遇,推进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加快构建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综合保税、口岸物流体系,引进、布局世界级的高端临空产业,使临空经济区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积极开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微中心”战略布局及功能定位研究,筛选提出3-4个备选地规划选址,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方向,争取政策主动,力争国家更多“微中心”布局我市。
2.推动交通互联互通。加快廊坊与京津轨道交通连接,积极协调项目单位、有关县(市、区)及相关部门,力争京霸铁路、京唐铁路、城际铁路联络线、廊涿固保城际铁路、平谷线三河段等轨道交通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加快推进霸衡铁路、环北京城际廊坊至香河段前期工作。加快公路交通项目建设,推进新机场北线高速、机场南出口高速、唐廊高速、津石高速、105国道廊坊段、密涿高速万庄连接线等加快实施。
3.推动产业深度融合。认真研究京津产业结构特色和发展方向,积极开展与京津产业精准对接合作,落实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建立产业转移对接常态机制。推动北京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固安合作园、廊坊•中关村软件园人才与产业创新基地等合作共建园区加快发展。着力推进100项协同发展重点项目,加快第6代AMOLED、京东集团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稻香村(霸州)食品生产基地等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项目建设。
4.推动生态共建共管。强化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落实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议,加强与周边区域联防联控。推进京津冀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推动北三县加紧与北京平谷、天津蓟州协调对接,创新区域联动机制,探索协同共建模式,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探索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稳步推进国土空间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经济发展、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和信息化平台等5大类28项生态重点工程建设。
5.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化医疗卫生协作,加强与北京市卫计委沟通对接,积极构建京廊区域医疗联合体,强化与北京佑安医院、首都儿研所、北京回龙观医院合作,谋划推进北京佑安医院廊坊国际传染病治疗中心、儿童发展中心等重点合作项目。加强区域教育对接合作,借助京津冀三区市(大兴区、北辰区、廊坊市)教育联盟平台,围绕增量提质、资源共享、学校共建、研讨培训等6方面16项重点工作开展合作交流;借助通武廊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成立10个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1个职业教育联盟,1个幼儿园联盟,开展校长、教研员、骨干教育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培训和交流合作;加快推进北师大附中落地建设,加强与北京四中、中央民族大学附中等名牌学校沟通联系,力争取得突破。有序承接北京部分专业市场,紧紧抓住北京专业市场集中疏解的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强化与万通小商品城、雅宝路服装市场等北京专业市场的对接合作,加快香河国际建材交易中心、永清国际商贸城、京津冀国际商贸城一期(固安)等项目建设进度,推进万通商贸城、北京二商城市生活保障基地尽快落地。
(四)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推动全市绿色发展
1.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加快推进“气代煤”和“电代煤”工程建设,按照国家和省要求,确保10月底前完成全市禁煤区内(荣乌高速以北)散煤清洁化替代;同时进一步扩大区域,完成荣乌高速以南霸州、文安、大城农村区域散煤清洁化替代,实现全市域散煤“清零”。加快配套电力设施建设,新建110千伏变电站5座、扩建1座。利用好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谋划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基金,主要投向“气代煤”、“电代煤”等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开展散煤污染治理、扬尘污染治理、燃煤锅炉淘汰治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关停淘汰小散乱污企业等专项治理,实施“月清百污”专项攻坚行动,淘汰全市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和市建成区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加强水污染治理。完善水污染防治体制机制,深入落实水环境综合整治河长、段长、点长责任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本,采用PPP模式推动水污染第三方治理。积极推动城镇和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深化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流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落实污染源负荷削减措施,提升流域水环境治理水平。完成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3.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大力推进环城水系提升工程,加快“三坝一闸”建设。加快推进香河潮白河大运河国家湿地公园、文安赵王新河、胜芳、龙河等湿地公园和鲁能生态区建设。认真做好永定河(廊坊段)生态修复及综合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力促尽早开工。全面推进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加快天堂河“一河两岸”绿廊工程等建设。深入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以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为重点抓好重点区域农村环境整治。着力做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力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任务,强化廊道绿化、重要交节点绿化、经济林建设、村庄绿化、农田林网营造等工程建设,全年造林25万亩。
4.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强化清理处置闲置用地工作力度,内涵挖潜、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全面提升节约用地水平。同时,积极争列全国节约集约模范县(市),争取用地指标奖励。推进节能低碳循环发展,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推进重点产业、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循环化改造,深化碳交易试点,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强宣传引导,巩固和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
(五)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1.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及时衔接落实国家和省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开展简政放权评估问效,不断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探索智能监管、信用监管等新模式。继续加大“两集中、两到位”推进力度,推动设立行政审批局,对审批职能相对集中的部门成立综合审批科,以清单管理推进减权放权。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积极构建市、县、乡、村一体化的审批服务网络平台。
2.全面落实改革攻坚任务。深入推进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重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探索去钢铁产能新路径、破解发展难题、管理运营模式、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带等方面改革。着力推动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在创新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机制、创新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健全土地开发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明确改革任务,形成具体措施,确保按期完成。着力推进京南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清华大学(固安)中试孵化基地、中科院中试基地、中关村软件园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平台等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全年力争新建各类协同创新基地20家,新增市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家。积极推进开发区改革,推广廊坊经济开发区改革经验,加快推进全市各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人事薪酬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投融资平台建设等改革。
3.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国家、省关于扩大开放、改善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围绕我市产业定位,突出“大智移云”首位产业,紧盯北京中关村和珠三角、长三角高端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投资合作对接。充分发挥“5•18”、“9•8”、“9•26”等重大展会平台作用,及时筛选和发布招商项目,实施委托招商、科技招商、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支持本地优秀企业、优势产能“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示范产业区。
(六)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1.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围绕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全面完善城乡发展总体规划,落实推进“多规合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城区重点推进实施路网交通、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公用事业等97个子工程建设。加强特色小镇建设,抓好第什里风筝、鲁能生态健康等10个省级重点创建和培育特色小镇建设,推动产业、城镇、人口、文化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2.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民居改造、污水治理等12个专项行动,统筹抓好香河县省级重点片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市级精品示范片、精品村,推进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努力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和特色乡村。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速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和发展动力双提升。
3.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积极构建规划布局合理、产加销游一体、产业链完整的现代农业园区体系,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高端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物流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
(七)扎实推进社会民生改善,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1.努力扩大创业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推动以创业促进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离土农民等重点群体就业,继续做好钢铁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35万个。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全市全民终身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公共支持服务体系。
2.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实施社保扩面提质工程,深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改革,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补助水平。落实好社会救助各项政策,防止困难群众因病因灾返贫。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全年开工0.81万套,同时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做好保障房分配管理工作。
3.推进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加强基础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扎实推进252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积极吸引京津优质教育资源落户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智慧廊坊建设,积极发展智慧交通、智慧管网、智慧建筑等。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积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市文化产业规划馆建设,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201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责任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的指导和监督,虚心听取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