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征求《关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规划(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为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贯彻落实《河北省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规划(2016-2020年)》(冀政发〔2016〕52号),制定我市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规划(2016-2020年)。
现将《关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规划(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请于2017年11月24日前,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
一、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廊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科(廊坊市新华路66号,邮编065000),并在信封上注明“规划反馈意见”字样)。
二、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lffgwgyk@163.com 。
附:《关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规划(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
廊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7年11月10日
廊坊市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推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明确廊坊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发展路径和重点工作,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中发〔2015〕16号)、《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升级转移规划(2015-2020年)》、《河北省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规划(2016-2020年)》和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制定本规划。规划期2016—2020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系列决策部署,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河北发展的指示精神以及河北对廊坊市发展的方向、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势,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廊坊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为助力,强化问题导向,实施重点突破,厚植产业优势,着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围绕“淘汰落后、化解过剩、削减煤炭”做好减法,立足“壮大新兴、扩大三产、提升一产”做好加法,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构建政策保障体系,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主导、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影响和引领需求结构变化,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立足产业基础和长远发展,准确把握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节奏和力度。把工业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依照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明确实现总体目标和重大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廊坊制造向廊坊“智”造、廊坊创造跨越。
2.坚定不移去产能。化解过剩产能,钢铁去产能,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为高端产业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和市场空间。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力求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3.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线,立足功能定位,有序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推进京津冀产业链合理衔接和重构。借助京津优势,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发展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4.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围绕破除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制度藩篱和隐性壁垒,下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对外和对内开放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以扩大开放促产业升级。把创新驱动贯穿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全过程,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在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中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5.绿色发展、环境友好。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打造能源梯级利用、资源接续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新型产业链条,努力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6.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市场竞争促进结构优化调整。更好地发挥国家统筹协调、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各地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
(三)发展目标。
1、产业结构实现新提升。构建起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体系,形成一批以新兴产业、新兴业态为主的增长点和增长极,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3%。
2、协同发展开创新局面。京津廊内连外通、便捷高效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建成,首都环境护城河共建共享,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重大成效,“京津研发、廊坊孵化”的产业协作模式基本形成,与京津公共服务基本实现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接近或达到京津平均水平。
3、创新驱动取得新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明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创新平台坚实完备,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起特色鲜明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在廊坊取得明显成果。
4、生态环境形成新优势。污染治理和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取得重大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控制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明显上升,生态建设、流域治理、污染防治等方面与京津实现联防联控联治,大气质量明显好转,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0%以上。
二、去产能调存量优化供给结构
(一)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
1.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市场机制淘汰一批。严格落实钢铁、水泥、玻璃、火电等重点行业特别排放限值和廊坊市地方标准,综合运用差别水价、差别电价、环保、安全、能耗、质量等经济、法律、技术手段,强化土地、水资源等指标约束,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倒逼落后产能、钢铁产能退出市场。2017年底全面完成“6643”工程任务,2019年底前淘汰全市4家钢铁企业。
2.通过整合重组和布局优化整合一批。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债收购等形式,实施跨区域、跨行业兼并重组,通过实施一批产能等量或减量替代重大项目,加快产品、工艺、装备升级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在压减产能的同时减少企业数量,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生产力布局。
3、加强国际产能合作。鼓励钢铁、光伏和装备制造等优势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石油化工、建筑建材、交通路桥、勘察设计等工程建设,以亚洲周边、非洲、中东欧和拉美部分国家为重点,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建立境外长期稳定战略资源供应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带动相关产品、技术、装备、管理、标准等输出,推进廊坊优势产能国际合作。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1.钢铁产业。坚决化解钢铁产能。廊坊市被国家和河北省确定为无钢市,到2019年,四家钢厂必须全部退出,今年9月底前确保退出一家争取退出两家。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妥善做好职工安置、资产处置、债务化解等工作,提前完成钢铁去产能任务。同时,运用PPP模式对企业所在区域生态进行整体修复,对相关产业实施关停并升级改造,努力走出一条以企业转型再造,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区域发展转型的新路。
2.装备制造业。顺应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三化”趋势,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拓展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实现“三个转型”,即由零部件加工配套为主向成套整机带动与零部件加工配套并重转型,由单纯的设备制造商向制造服务商转型,由注重规模扩张向创新发展转型。依托中航华北通航、固安无人机等产业基地。加快发展通用飞机、无人机、螺旋桨及其他航空专用设备,借力央企争取在航天、卫星等领域的研发上实现突破。以廊坊开发区山特维克、天龙制钜、廊坊恒宇西波尔等为龙头的金属切削工具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重要位次,具有强进的发展前景。我市汽车制造行业处于较快发展时期,特别在车用空压机系列、轿车制动器总成及其关键零部件、轿车燃油控制系统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位次,今后不仅拓宽为轿车、客车以及改装车做配套,还要向军用车、火车、飞机以及各种航天器提供配套服务。廊坊华升富士达电梯有限公司、河北东方机械厂等领军的载客电梯制造企业,三河输送机械有限公司、香河万丰链条输送设备有限公司等均为为主要机械设备制造企业。
3.石化产业。坚持集约化、园区化、推进化工生产绿色化。综合运用化学、化工、环保、生物、信息等技术,推广应用新型反应技术、新型催化技术、过程强化与耦合技术、新型分离技术等绿色化工过程系统集成,全面推进化工产品原料采购、生产过程和使用绿色化。加快化工产业的园区化、循环化、清洁化及化工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再利用进程,将化工生产及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加强化学品对环境与健康风险的评估,推进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治。
4.纺织服装业。按照“加速转型、创新发展,加快改造、聚集发展”的思路,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差别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重点发展功能性、个性化、绿色环保的高附加值终端纺织品,加快发展高强土工与建筑用纺织品,高性能过滤材料,医疗防护、交通工具、安全防护等产业用纺织品,推进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产业化和规模化。重点建设永清浙商服装城,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化的品牌营销手段,提高品牌知名度。支持技术含量高、市场信誉好的名优产品,争创新的知名品牌。
5.食品产业。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对原料来源、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重点环节监管,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障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普遍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严格市场准入,严厉打击食品违法、违规行为。巩固提升粮油加工、肉类加工、酒类饮料、乳制品、方便食品、果蔬加工等产品市场优势。研发生产婴幼儿食品、老年食品及其他营养类食品等,引导消费升级。继续提升乳制品质量、规模和品牌知名度。鼓励品牌知名度高的龙头企业,通过扩规模、上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竞争能力。推广应用“互联网+”、生物工程、新型分离、现代包装、节能干燥和清洁生产技术,不断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在巩固已有知名品牌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生代”品牌。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建设一批特色食品生产基地。
6.建材行业。着力提升建材产业质量档次和技术水平,构建适应需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建材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节能门窗、防火保温绝热材料、新型防水材料、循环利用建材及制品等,研发生产轻质高强板材、承重复合材和无毒无公害水性建筑涂料,打造大城绝热节能材料基地。推进水泥、玻璃提档升级,鼓励金隅集团等通过全球布局逐步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新型建材生产企业,加快南玻、金彪两大玻璃生产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推进建筑节能玻璃、屏显玻璃、汽车玻璃、高速列车风挡玻璃等高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提高玻璃深加工比例。全方位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全面推进住宅建筑部品化生产。
专栏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
在安次区、霸州市、文安县开展钢铁行业去产业转型发展试点示范;在文安县开展石化产业绿色化和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以南坡玻璃产业为依托,建立玻璃产业创新联盟,开展高端玻璃和玻璃深加工试点示范;以新奥能源产业为依托,进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规模化试点示范;推进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均衡发展,开展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试点示范;以廊坊精雕数控机床为依托,建立数控机床产业创新联盟,进行高速化、高精度化、集成化、复合化试点示范。
(三)调整优化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
1.压减煤炭消费总量。全市域内划定为“禁煤区”,2017年6月底前,除向煤电、集中供热和原料用煤单位(包括洁净型煤加工企业用煤)供应煤炭的企业外,全部完成我市“禁煤区”内散煤销售网点 “清零”工作;继续实施工程减煤,大力实施“6643”工程,集中力量打好控煤歼灭战。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煤产业为重点,有序推进工艺用煤替代,通过结构调整和工艺技术改造,实现工程减煤。以燃煤锅炉、小煤炉等为重点,加快淘汰、改造步伐,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实现治散减煤。继续发展热电联产,实施低品位余热供暖工程,推进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鼓励分散燃煤锅炉煤改气、煤改电。
2.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提高民用、发电、交通、工业等领域天然气消费比重。加快推进城镇气化,完善城镇燃气管网,构筑以管道气为主,LNG、液化石油气、煤气等多品种支撑的燃气配送体系,力争实现城镇居民生活燃气全覆盖。加快实施燃气入户工程,支持发展燃气分布式能源、燃气壁挂炉等。在气源丰富和用热、用电负荷集中地区,稳步推进天然气集中供热站及天然气调峰电站建设。鼓励发展LNG、CNG清洁能源汽车。拓展工业用气领域。
专栏2 能源结构优化试点示范
进行大型全密闭配煤中心建设和洁净型煤推广试点示范。
以设区的市主城区和有条件的县城为重点,进行民用天然气普及化利用试点示范;以平板玻璃和燃煤锅炉等行业为重点,进行天然气替代试点示范。
开展新能源综合试点示范。
(四)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1.优化循环经济产业布局。廊坊主要承接京津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区域共享的循环经济技术、市场、产品服务平台,建设资源型产业循环发展示范区。
2.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工业领域推动循环耦合,构建循环经济产业网络。农业领域加强畜禽粪污、林木废弃物、作物秸秆、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构建农业循环产业链。服务业领域推动商贸餐饮、物流、旅游等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社会领域与京津统筹规划、统一布局,构建再生资源一体化处置利用产业体系,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推动形成跨区域、跨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
3.推进重点领域循环经济改造。推广生活垃圾污染第三方治理新机制,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扩大乡村垃圾收集转运量。推动废钢铁、废塑料、废橡胶等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和集聚化发展。
4.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围绕建设循环经济产业网络,加快推进分散设立企业向园区集聚和区内企业间的清洁生产及循环化改造,通过实施“一区一热源”和污染物集中治理,创建一批绿色园区和循环发展园区。
(五)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1.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在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优先选择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发展快、技术领先和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推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规模优势的名牌产品。在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现代商贸、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健康养老服务等重点行业,优先支持一批对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和劳动力就业贡献大的现代服务业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服务名牌。在装备、石化、建材、纺织、食品、能源、建筑等传统产业,重点支持一批规模和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的领军企业,支持其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实现高质、高效、高端化发展,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知名品牌。在乳品、肉类、粮油、蔬菜、果品等食品加工业,选择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领军企业,努力实现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和市场信誉度。
2.强化质量标准建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开展与行业高端和优势企业“对标行动”,围绕产品质量、技术装备、产品研发、节能降耗、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等方面关键指标,确定标杆、逐步缩小与同行业先进企业的差距。深入推广卓越绩效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提高产业链整体质量水平。面向重点行业建设一批质量安全技术规范、企业诚信信息管理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质量安全监管、计量技术研发、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大力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质量检验、计量测试、技术标准、风险预警和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在食品、药品、农药、家电等重点领域实施质量追溯制度。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和标准研究、制定、推广体系,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各类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企业标准体系。
3.加强品牌建设和保护。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由产品代工向品牌塑造转变,形成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推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注册、运用和保护工作,推进中小企业名牌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区域特色制造业龙头品牌,形成一批美誉度高的廊坊名牌、河北名牌、中国知名品牌和世界知名产品。严厉打击商标侵权、仿冒等违法行为,保护知名商标的合法权益,树立廊坊制造品牌良好形象。深入推进商标品牌战略实施,促进有效注册商标持续增加,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数量有较大突破;企业商标国际注册意识不断增强,拥有自主商标的出口产品和服务占对外贸易的份额大幅提升。
三、补短板优增量创造新需求
(一)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
1.新一代信息产业。实施“大智移云”引领计划,培育壮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新型电子材料及元器件、卫星导航等产业,组织实施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工业和新兴产业大数据、现代农业大数据等工程。在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建设一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产业创新联盟,拓展提升大数据、云计算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水平。发挥华为云计算基地、联通华北基地、润泽数据基地等龙头企业示范作用,推进中鼎云数据基地、华为数据中心三四期、润泽二期和京津冀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应用感知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
2.生命健康产业。积极承接京津医药产业转移,巩固发展中药、西药、生物制剂、医药中间体等传统重要领域。加强特色原料药、化学新药和通用名化学药新产品开发,不断提高高端制剂比例和制剂水平;加快生物制药及中间体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生产过程在线监测和质量控制水平。现代中药,加强中药新品种、现代中药、组分组方中药制剂、天然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突破中药注射剂、粘膜给药制剂、缓控缓释制剂等关键生产技术;加快多级动态罐组提取、微波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膜分离、微波干燥等新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医疗器械,加强以物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为支撑的移动医疗终端及远程智能医疗系统的研发和应用,重点开发可穿戴设备、医用机器人、远程医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和智能医疗器械,研发新型影像设备、体外诊断设备、高端植介入产品等高性能医疗器械。
3.新材料产业。培育壮大半导体材料、液晶材料、特种陶瓷、石墨烯材料、碳纤维、离子传导膜、高性能纤维、航空航天级钛合金用中间合金及复合材料等产业。实施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工程,在中高端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突破一批加工制造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建设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培育一批骨干创新型企业。重点发展中安信碳纤维扩规模提档次。
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立足我市装备制造业优势,坚持创新驱动,以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为依托,重点培育完善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装备、卫星应用等产业,形成研发、设计、生产、流通、销售等相关产业互惠的五大产业链条,完善配套体系,提升综合竞争力。重点发展高速度、高精度、复合化、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培育发展以轻型通用飞机及航空综合电子系统等配套装备制造为重点的航空航天产业,培育构建航空装备产业链。支持发展民用航空卫星系统、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卫星导航应用系统产业,培育构建卫星应用产业链。依托香河机器人产业港,打造从研发、核心零部件生产,到本体制造、系统集成、示范应用为一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重点支持廊坊精雕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河北航天振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技术含量较高、成长性好、产品有特色优势的创新型企业加速做大做强,形成支撑产业的中坚力量。
5.节能环保产业。实施民生节能产品壮大、绿色节能建材扩张、高效节能装备提升、代煤节能产品培育、烟气治理装备集成、污水处理设备产业化、利废环保产品提升、环境友好产品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产业拓展九大节能环保工程。满足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增效需求,提升高效锅炉自动化控制、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非晶变压器、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等工业节能设备的技术水平。满足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需求,扩大平板式脱硝催化剂、高效电袋复合除尘器、空气净化器等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品生产规模;加速膜材料和组件、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成套处理设备等水处理设备产业化;研发铬污染土壤治理修复技术,开发全防全控智能环境监管系统。满足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高资源产出率需求,扩大汽车、风机、汽轮机旋转轴等机械零部件再制造产量;推广大型废钢破碎剪切和废旧电器破碎技术,扩大再生资源、战略金属回收利用规模,促进大宗固体废弃物及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规模化利用,加强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破解企业节能减排技术、资金、管理瓶颈制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综合环境服务、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新型节能环保服务业态。重点支持同方川崎、固安迪诺斯等一批骨干企业。
专栏3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试点示范
以廊坊开发区为重点,开展与京津大数据一体化发展试点示范,建设京津冀大数据走廊。
依托霸州经济开发区、京南?固安高新区、北京亦庄?永清高新区等大广高速沿线园区,与保定、石家庄共同建设京南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1、物流业。
建设北京商贸物流承接地。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契机,发挥我市交通区位和商贸物流基础优势,加快重大承载服务平台建设,做到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化功能提升同步推进。重点推进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建设。建设环首都商贸物流配送基地,重点推进特色农产品、绿色建材家装、日用消费品等配送基地建设。建设环首都应急储备保障基地,在三河市和永清县整合现有仓储物流设施,规划建设应急储备保障基地,支持一批应急物流运作能力较强的物流企业,构建保障北京应急供应的物流网络。
繁荣我市商贸经济。以明珠大厦、万达广场和万向城为重点商圈,加大周边配套设施改造,打造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围绕城市商业功能,以新世纪步行街为培育重点,加快提档升级,促进聚集发展,将其打造成一条方便快捷、消费力集中、文化底蕴深厚的商业街,引领和扩大消费。促进商品市场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特色商品市场专业化提升和精细化改进。积极吸引大型企业总部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商务会展中心建设。创新流通业态和方式,培育壮大流通主体,实施“互联网+”商贸流通行动,大力推进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加快连锁经营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流通网络。扩大流通领域对外开放,借力“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战略,培育新型对外贸易基地。
发展大宗商品交易新业态。推动建设大宗商品集散基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面向重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原料采购、产品分销、货运代理、区域配送等物流业务,完善生产服务功能,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
提高物流便利化水平。推进对外贸易便利化,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深化京津冀港口及口岸通关合作,加快市场互认进程。提升消费便捷化水平,大力推进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卫星定位为标志的智慧物流体系建设,优化物流功能布局,科学规划各类大型商业网点,加快解决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专栏4 现代商贸物流试点示范
以香河京东电商综合产业园为重点,进行商贸流通智慧化、网络化、国际化试点示范,打造一批“买世界、卖世界”的大型商贸企业。
以省级物流产业集聚区为重点,进行物流信息化、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物流、农产品物流和绿色物流工程试点示范。
2.金融服务业。
(1)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农村信用社改制,稳妥推进县级联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做精做强、健康发展,做好对地方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和居民的金融服务工作,支持我市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推进燕赵财产保险公司在我市分支机构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组建财务公司。选择有实力、信用好的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民营保险、融资(金融)租赁公司。鼓励小额贷款公司为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大力规范和引导民间投融资市场发展。
(2)积极吸引域外金融机构。吸引域外银行、证券、保险和各种基金等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域外银行业机构在我市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外资发起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和融资租赁公司,探索外资股权投资企业在资本金结汇、投资和基金管理等方面的新模式。
(3)推动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引进各类金融总部来我市设立产品研发、客户服务和数据备份中心等后台机构,打造金融产业后台服务基地。定期公布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动向、重点项目实施进展、溢出转移和配套项目资金需求等信息,引导各金融机构统一落实重大协同项目资金供给,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满足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项目建设融资需求。
(4)加快金融创新。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在防范风险前提下,稳步推进传统金融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积极稳妥推动互联网企业和金融企业融合发展,有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运营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融资租赁业,支持制造业、大型工程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产业背景的大型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鼓励服务运营商设立融资租赁公司。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扩大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债券规模,拓展保险资金覆盖面。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探索开展股权、知识产权、排污权、特许经营权、林权等质押融资,在试点地区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3.科技服务业。大力发展技术转移服务、创新创业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科技服务业态,培育一批优势服务机构,形成一批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围绕提升研发设计服务水平,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加快技术交易市场建设,重点推进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支持北京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快互联网在线技术交易模式发展。依托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建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创业辅导基地,支持创业孵化新模式发展。加快培育专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鼓励国内外检验检测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培育一批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检验检测认证。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创新发展机制,优化产业发展决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4.旅游业。推进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增强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做好京津冀旅游规划衔接,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共同推出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大旅游目的地。建立京津冀旅游质监执法合作机制,实现监管执法一体化。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服务资源及交通优势,以统一的旅游服务网络为平台,满足服务全国游客的休闲度假需求。面向环渤海,立足京津冀,充分利用市场区位和交通区位,以京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大规模的林地、浓郁的乡土文化、高品质的温泉资源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与土地资源,围绕大运河、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廊道以及省道、县道、特色城镇,重点建设了以温泉康养、乡村体验、商务会展、特色购物、休闲城镇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同时,注重旅游新业态的培育,利用“旅游+”,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旅游、数字化旅游、汽车露营地、康养运动等旅游新业态,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5.文化产业。深入挖掘廊坊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我市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与旅游产业相结合,重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开发,支持优秀民间艺术市场化发展,创作开发更多彰显河北魅力的文化产品。继续推动我市新闻出版服务、包装设计服务、影视演艺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优势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持续推动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整合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资源,提高广电立体化传播能力和智能化服务水平。支持河北新闻出版集团、河北影视集团、河北演艺集团等创作更多文艺精品,继续办好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中国评剧艺术节等重点文化会展活动,打造我省文化会展品牌。
6.健康养老服务业。大力发展大健康新医疗产业,推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在医疗服务中应用示范,实现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信息关联共享。加快养老、医疗服务业机构网络建设,引导鼓励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建立完善县乡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三级网络,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呼叫服务,支持个人开展家庭化、小型化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举办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机构。完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养老机构之间的转诊、合作,引导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合理布局,逐步推广家庭医生与居家老人签约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居家养老管理服务网络。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充分发挥燕达健康城医养结合试点作用,落实医疗卫生机构敬老优待政策,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加强养老护理队伍建设,推动医师多地点执业,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机制,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专栏5 现代服务业试点示范
重点进行与京津合作建设大健康新医疗产业试点示范;进行“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试点示范。
以环京津和廊坊中心城市周边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游、影视文创、温泉养生产业;以香河家具、大城红木为重点,大力发展购物游。
(三)力促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按照“绿色、高端、高效、安全”的目标,依据“减粮增菜、扩特控畜”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调整优化种养结构,适当压缩小麦种植面积,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高端设施蔬菜基地,打造环京津1小时生鲜果蔬供应圈;着力提升畜禽标准化畜禽养殖和奶源基地标准化建设水;发展高效渔业;做强做大特色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引导发展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业。全面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
2.强化统筹协调,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见》,按照“生产要素集聚、科技装备先进、管理体系科学、经营机制完善、带动效应明显”的总要求,推动现已认定的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上档升级,打造区域性、板块化现代农业发展高地。
3.依靠科技,高端发展。依托省农业厅的11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特别是我市的4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区站等协同创新平台,加强技术引进集成示范,加强农科教协作,探索公益性服务实现方式与保障形式、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机制与途径,加快科技与生产结合。试点推进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质量追溯全程质量保障体系,推动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加大检测和抽检力度,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推进“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农业标准化推进行动,积极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及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治理,严厉打击使用违禁超限农兽药行为。到“十三五”末,全市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70%。
专栏6 现代农业试点示范
以大厂县、永清县、固安县、霸州市为重点,打造供京津蔬菜产业园,开展蔬菜产业提档升级试点示范。
以市农科院及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进行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改良试点示范。
以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围绕促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创业的深度融合,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试点示范;围绕促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试点示范。
(四)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
1.实施分类指导。坚守生态红线,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差异化发展。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县(市),在着力推进生态修复、节能减排、化解过剩产能同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关联产业的发展。特色产业较为明显的县(市),要围绕培育龙头企业、做大产业集群,下大力完善协作配套体系,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不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环京津县(市),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机遇,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和先进要素外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
2.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有条件的县(市)集中支持1个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的产业集群,培育10个智慧集群和2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对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产业集群,通过搬迁改造等方式加强治理整顿,适当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骨干企业转型升级。坚持产城教一体化发展,以开展县城建设攻坚行动为契机,统筹推进县城和园区建设,每个县(市)原则上在县城规划用地范围内建设一个产业园区,两个以上的采取一区多园模式整合;推动高中和职业教育资源向县城聚集,符合城镇布局调整规划的高中和职业教育逐步集中到县城或产业园区。
3.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加快完善落实支持民营经济、激活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健全土地利用、信息服务、技术支持、信贷担保、人才培训等扶持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消除各种隐形壁垒。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降低门槛、落实税费优惠政策、融资服务、资源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千方百计增多做强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营造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积极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改革、改组和改造,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企业档次,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打造一批市场前景广阔、规模效益明显、行业领先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
专栏7 县域特色产业壮大试点示范
以香河、大城等10个县(市、区)为重点,进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试点示范。
以固安环首都县为重点,进行与北京产业一体化发展试点示范。
四、抓创新促开放加快动力转换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培育发展创新主体。引导各种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支持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加快培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研发体系,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布局创新、延揽人才,强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发展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提升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服务功能,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工程研究机构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大型科研基础设施落地。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建设一批新型产业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协同创新组织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社会研发机构。
2.强化协同创新支撑。协作共建科技创新园区,鼓励各地加强与京津知名企业园区、企业总部、科研院所校的合作,吸引和利用京津高端创新资源,采取一区多园、总部—孵化基地、整体托管、创新链合作等模式,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鼓励优势企业联合京津企业、行业协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联合打造若干产业技术区域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建立京津冀知识产权发展联盟,共建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作网、专利信息平台和知识产权专家库。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升级、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与京津开展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和应用研究,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共建科技研发中心。对京津科技人员到廊坊领办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列入我省支持计划。
3.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动建立标准统一、流程规范、资质互认的京津冀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转移联盟,发展一批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技术交易机构。培育壮大经济技术人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集成服务。培育优势科技服务机构,形成一批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发展新型科技服务业态。建立省内科技成果信息公开系统,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强化技术推广体系和条件能力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快速推广普及转化。
4.加强创新政策激励。落实新修订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及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和企业购置设备、进口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的税收优惠政策。健全质量奖励制度,对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修订的企业给予奖励。发挥政府采购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依托省级重点工程推进我省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市场应用;对重大装备的首用单位给予奖励,并探索建立应用保险补偿制度。加强对各类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的资金引导,鼓励国有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市场化基金运作,为创新、创业提供风险投资。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通过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方式给予支持。扩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建立政府+银行+保险合作机制。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健全支持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普惠性政策体系。
5.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借助京津军工人才、技术、产业等创新要素资源集中的优势,探索建立军地共建共管军民融合创新基地,争取军民两用高新产业化项目在我市布局,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充分发挥我市军工科研院所、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卫星通信、光电、环保、电子元器件等产品合作开发,促进航空航天、特种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融合发展。
(二)全面推进“互联网+”。
1.“互联网+”创业创新。深化与阿里巴巴、腾讯、浪潮、神州数码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合作,打造面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的开放式服务平台,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加快构建京津冀“科技服务云”,建立京津冀科学数据管理中心、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和技术及知识产权交易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京津冀科研设备和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推动京津科技成果到我市孵化转化。
2.“互联网+”制造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组织实施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工程,鼓励制造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研发、设计、创新平台,实现研发、生产、销售和用户的协同,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组织实施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能源管控中心建设示范工程,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提升安防电子、交通电子、电力电子、医疗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监测和控制系统等领域优势终端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培育发展新型智能装备和产品。支持生产企业利用互联网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柔性化制造,鼓励互联网企业整合市场信息,为生产企业个性化定制提供服务。支持企业建立全产业链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增值服务。
3.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多模式、广覆盖的思路,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全面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夯实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平台各项功能,完善全市农业应急指挥系统、现代农业视频监控系统、农业科技网络服务三大系统。以农产品产销、农业生产资料配送等为重点,引导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对接,加快推进农业直营直销,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网上销售。逐步提升12316等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探索开展大数据应用,推动农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实现多元信息集中应用、智能处理及农业装备的精准控制,逐步推动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应用。
4.“互联网+”服务业。以互联网为载体,积极稳妥促进金融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智能仓储和物流调配系统,推进物流(快递)末端配送体系建设。加速文化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推进旅游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搭建京津冀文化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共享平台。
5.“互联网+”智慧能源。提升能源生产智能化水平。鼓励能源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设备状态、电能负载等数据进行分析与预测,开展精准调度、故障判断和预测性维护。支持骨干能源企业建设能源监测、管理和调度智能化平台,实现能源信息化系统数据共享。创新终端能源消费模式。推进全省配电网建设改造,普及智能电表,支持电力光纤到户。推动建立统一的电力市场交易平台,实现绿色电力“点到点”实时交易和补贴结算。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双向互动电网服务网络,探索开展多方参与的竞争性售电业务。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能源交易公共服务网络,提高燃气电力等清洁高效能源在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三)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1、构筑开放平台。培育开放特殊功能区,借鉴推广上海自贸区在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取得的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积极对接天津自贸区。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或出口监管仓库等。支持廊坊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创新贸易模式,发展大宗商品现货保税交易、保税展示交易等业务,打造多种经营模式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大智移云”等新一代主导产业发展要求,按照“市里搭台、县区参加、园区为主”的原则,扭住信息产业龙头企业,针对其上下游企业进行产业链招商。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和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命健康产业、军民融合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与国家级商协会、知名会展公司合作,针对各项招商活动分别开展客商邀请工作。同时,认真梳理我市各园区重点产业,选择符合其产业发展方向的园区参加各项招商活动,力求会议实效。以品牌化、国际化、市场化为方向,办好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努力打造品牌化、国际化的投资贸易和产能合作促进平台。以世界500强和央企为重点,实施精准招商,围绕我市产业转型升级,谋划一批产业龙头项目和协作配套项目,锁定目标区域、目标产业和目标企业,提高招商引资精准度和命中率。
3、推动企业“走出去”发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绿地投资、股权并购等方式,并购境外优质资产、国际知名品牌、研发中心和营销服务网络,积极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经济特区、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等合作园区建设,推动企业“走出去”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廊坊跨国公司。加强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的布局规划和产业指导,积极争取和用足用好中央外经贸专项资金和省扶持企业“走出去”股权引导投资基金对我市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完善信息服务、融资支持、风险防范、项目对接等公共平台,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提高企业在外生存发展能力。同时,鼓励企业内外结合、双向促进,既积极“走出去”拓展海外发展空间,又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资源,推进廊坊企业转型升级、合理布局,进一步提高企业整体质量效益和竞争优势。
五、优布局建平台推动集约发展
(一)打造四个战略功能区。环京津核心功能区,廊坊市借力京津技术、智力资源,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功能,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及新材料、商务会展等产业,建设高新技术带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北部地区以“生态环境更好、商务成本更低、生活品质更优”为目标,统筹推进三河、大厂、香河一体化发展,加强北三县内部协同,与通州、武清相协同,依托燕郊城区、大厂高新区和燕郊高新区等省级以上园区,打造以文化创意产业为龙头,休闲旅游、健康养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新空间,承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统筹安次区、广阳区、永清县、固安县和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体化开发,与北京市共同建设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与保定市共建京南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承接北京科技教育服务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以科教服务为领引,金融服务、商务会展、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新高地,培育发展临空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构建新机场综合交通体系。南部地区发挥霸州、文安、大城产业基础和空间优势,加强省级以上园区资源整合,实施统一招商、分工协作、特色发展策略,合作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产业链延伸,与天津静海和沧州、保定连片打造先进制造业特色发展新基地。推动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二)建设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推进廊坊市全面开展创新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强化产业创新激励、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资源流动、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培育资本市场和建设人才高地等方面开展改革探索,使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为带动全省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和经济增长新引擎。到2020年,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基本建立起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在营造市场公平竞争、与京津协同创新、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打造若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机制和发展模式。
(三)与京津共建协同发展示范园区。依托京津科技资源优势和先进制造业基础,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健全支撑服务体系,承接京津创新要素外溢。每个开发区(包括区中园)都要主动强化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企业的对接,特别是加强与中关村“一区十六园”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共建、委托运营、引进创新平台等方式,实现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上的深度融合。
(四)做大做强新区园区。筛选一批产业规模较大、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健全、功能定位明确的城市新区、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以承接京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中间环节为目标,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努力做大规模、提高效益、集群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推进我市开发区改革发展。
(五)全力提升特色产业园区。立足解决同质化竞争问题,在区域产业特色明显的地区,择优支持一批特色品牌园区建设,重点推进河北省重点培育的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北香河经济开发区、河北霸州经济开发区、河北永清经济开发区、河北文安经济开发区、河北大城经济开发区等特色产业园,推动其向专业化、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国别(地区)园区,重点抓好河北香河经济开发区维龙(意大利)电子商务园和河北三河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园等国别(地区)园区建设。
六、组织实施和政策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建立分级负责的行政推动机制。强化各级政府组织领导责任,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统筹推进规划实施。成立以市领导为组长、市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强督导检查问责。各县(市、区)政府、行业部门要依据本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推动区域、行业转型升级任务落实。
2.推动重点行业和地区率先突破。承担试点示范任务的地区和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方案,提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抓紧实施,提供可供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市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试点示范给予支持和指导。
(二)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1.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进一步下放项目管理权限。落实国务院企业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实施行政权力清单、监管清单制度,做到应放尽放,能简必简、宜宽则宽。在京津周边的市县和产业园区,扩大行政审批局改革试点。推进环评制度改革,加快制定第二批建设项目环评审批豁免名录,在原有建设项目环评备案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改进招投标管理,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的民营资本投资建设项目,按现行政策规定执行,不涉及的可由项目业主自行确定承建单位。探索放宽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市场准入条件,对药品、医疗器械等实行便捷高效监管模式,缩短许可审批周期;对互联网、健康、文化等领域增强监管弹性,包容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进一步推进工商注册登记便利化,完善网上申请注册登记功能,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2.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薪酬分配。加大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力度,加快劣势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退出,对长期无实际业务的僵尸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关停退出。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上市,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资本。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重点企业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开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向其全资、控股公司董事会授权试点,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3.建立人才引进机制。着眼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推广聘请兼职教授、客座专家、星期天工程师、金融市长等人才引进方式,放宽外国专家来廊签证和永久居留条件。推动京津冀人才资质互认,支持京津高等学校在河北建立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吸引京津高端人才和团队到冀创新创业。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在我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国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创业团队,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我省重点人才工程,给予项目资金支持。落实国家、省和我市工资福利政策,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分配办法,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作出突出贡献和短缺人才倾斜。推进开发区(园区)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允许在人才引进使用评价、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等方面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打造人才特区。
4.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及技术推广单位获得的职务科技成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外,其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归科技成果完成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应将不低于70%的现金收益或股权,用于对完成、转化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的奖励。允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盈利后,连续3-5年每年提取不高于30%的转化利润,用于奖励核心研发人员、团队成员及有重大贡献的科技管理人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正职和所属单位中担任法人代表的正职领导可以按照规定获得现金奖励。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所属院系所和内设机构领导人员可以获得现金奖励或股权激励。
(三)强化政策保障支撑。
1.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及省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两级各类专项资金支持,加强市内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创新支持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放大财政资金效应。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条件下调整信贷结构,规范发展“互联网+”普惠金融,支持重大产业转型升级项目。鼓励金融资本、股权投资基金及民间资本投向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用好各类债券、保险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开展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创新试点。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合作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
2.实施要素供给倾斜政策。依据省耕地占补平衡相关政策,推进全市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清理盘活闲置土地,完善工业用地配置方式,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用活环境容量和能耗总量指标,优先保证转型升级重大项目需求。
3.严格行业准入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水泥、平板玻璃、化工、矿山等“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准入标准和区域禁限批政策,充分发挥技术标准、环境标准、节能节地节水、质量和安全等准入手段的作用,加大差别电价、差别水价、超能耗限额惩罚性电价政策实施力度,健全市场化的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制,引导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
4.强化环保排放倒逼。按照国家要求的时间节点,在市政府确定的区域范围内,对火电(燃煤锅炉)、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统一执行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对现有企业环保不达标“零容忍”,促使环保不达标企业关停改造转产。对新上项目环保不达标“零出生”,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新增污染。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推行能耗总量和强度、污染总量削减和浓度双重控制,严格实施项目能评和环评制度,倒逼企业不断提升节能减排水平。